当一个人面对一个群体的时候,需要从两种不同的身份中二选其一,一个是谈钱的身份,一个是谈感情的身份不要谈钱伤感情。我们姑且下一个定义,前一个身份遵循“市场规范”,后一个身份则遵循“族群规范”。
1. 比如,你和你的客户,双方友好协商,等价交换,遵循的就是市场规范不要谈钱伤感情。再比如,你和你的家人,双方不计报酬,彼此付出,遵守的就是族群规范。
这都很好理解,但你肯定会问,当我面对同一个人时,是否可以同时遵循这两种规范呢?
当你和你的客户等价交换后,双方把酒言欢,推杯换盏,甚是投机,于是择日不如撞日,你们当场焚香祷告,酒祭天地,结为异姓兄弟,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谈钱不伤感情是什么意思谈钱才不伤感情。但是,个把月后,客户发现你卖给他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,客户看在你们已经结为兄弟的情况下,只要求退货,不要求赔偿。但对于你来说,质保期已过,公司不予退货,如果要退就得你自掏腰包。这时候,你就拒绝了客户的请求,客户当然就会不爽,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退货问题,而是想到的“我们不是兄弟吗?这点事都办不到?”原本一场正常商业交易中的正常片段,变得不正常,不但做不成兄弟,连朋友都做不成了。
另一个例子是,你终于考上大学,临行之际,叔叔大爷姑姑阿姨们给你买了各种纪念品,生活用品,对你未来的前程似锦深切祝福,这让你心里颇为过意不去谈钱伤感情不谈。于是,在你临走之际,通过网贷借了一笔钱,购买了更高价格的礼品,挨个走动回礼。亲戚们会夸赞你懂事,但心里也会不舒服,认为你并没有把他们当作一家人,太见外了。一次这样,两次这样,次次这样,亲情关系反而会因为等价交换,甚至你的“厚往薄来”而越来越淡漠。
当公司领导称呼自己的下属为“家人、兄弟”的时候,是否会因为这个称呼而免除迟到罚款呢?既然不会,为什么要这样称呼?还不是又当又立,虚情假意,利用情感关系来达到自己驾驭他人的目的谈钱才不伤感情。
2. 当你拒绝亲友好意,不想让他们太过破费,觉得自己受受不起时。亲友可不会这么觉得,他会觉得,你这是瞧不起我。不就是你现在挣钱了,日子过好了,看不上我们这些穷亲戚了,这点钱谁花不起呀谈钱才不伤感情。
市场规范要求等价交换,族群规范则要求不等价交换
市场规范要求等价交换,族群规范则要求不等价交换,这是两种完全矛盾的规范不谈钱才伤感情。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时,只能有一种身份,不能奢望两种身份同时具有,否则就会引起关系混乱。在你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,就搞砸了事情,在你自己都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得罪了人。
很多委屈、气恼、愤怒,都是因为没有分清身份,没有遵循单一规范所致。当你出现这种情绪时,可以这样来想一想:
当你觉得一个人不理解你,让你觉得委屈时,你想一想你和这个人是什么关系?如果是市场关系,那根本不需要理解,只要等价就好,不等价可以换合作伙伴嘛。如果你们是族群关系,那不理解也是应该的,作为亲人,你多付出一些不应该吗?如果你必须要让对方理解你,包容你,爱护你,那么你们的关系,与追求等价交换甚至超额回报的交易关系,还有什么区别呢?
3. 在市场规范下,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等价回报合作伙伴的付出,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,甚至物超所值,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你们长期的合作关系。不要轻易打感情牌,不要随随便便和利益关系的人称兄道弟,否则早晚有一天,你们中的一个会骑虎难下。
在族群规范下,你要做的就是以心换心,倾情投入,不计报酬。为家人朋友的付出不是付出,只是你想做的一件事,你乐见他们的快活,他们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。而你的家人也是如此,因此不要斤斤计较,大大方方的付出,也大大方方接受他们对你的付出。
上面两种规范,你只能选择一种。因此,重新梳理你和身边人的关系,维持单一关系,遵循单一规范。如果你们遵循的是市场规范,就不要谈感情,如果你们遵循的是族群规范,就不要想等价。这样一来,也就没有什么委屈抱怨的了。
反之,想让一个人,既和你做生意,又和你做朋友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“谈钱不伤感情”的理想很美好,但到头来大多都是“又赔了钱,又伤了感情”。
对于不谈钱才伤感情的问题,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,可能内容有点多,大家要耐心看完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。